
報告&出版物
這幾年激勵變得越來越時髦,激勵的模式、激勵的方法層出不窮,超額激勵、阿米巴式的激勵、長期激勵、股權激勵、事業合伙人激勵、跟投激勵,昨天學萬科、今天學碧桂園,華為火了學華為,真可謂亂花漸欲迷人眼。我們相信,企業越來越重視激勵不僅僅是趕時髦,而是管理的趨勢,更是具體企業管理的“現實痛點”。當然,大家耳熟能詳的激勵模式一定有其可取之處,但未必適合所有的企業。過去的激勵往往是一種模式,獎金模式一統天下,期權模式風靡一時?,F在的激勵和過去相比,越來越不具有普適性。對于企業,究竟應該如何來設計和借鑒適合自己的激勵模式呢?需要關注如下幾個方面:
一
關注戰略情境
要在普適性的人性激勵基礎上,站到企業戰略情境的角度出發,要深刻認識企業的階段和特點。激勵一定要匹配或者說支撐戰略目標的實現。這就需要對于企業的戰略情境進行區分,常見的比如:
1.對于處在低谷期或者目標不明朗的企業,要強調激勵的激發性,要用短期見效的“節點”來樹立標桿,要有節奏、持續的重塑信心。最合適的方式就是“里程碑”式的激勵,積小勝為大勝。
2.對于處在成熟期的企業,通常需要引導企業不斷精益求精,追求卓越,需要用超額激勵的方式來作為主要導向,同時應該疊加專項激勵,促使成熟的業務單元思考新業務、新產品和新客戶。
3.而對于處在快速成長前夕的企業,通常需要企業超常規發展,以便更好的抓住戰略機遇,實現戰略卡位。因此在激勵方式上通常需要超額激勵甚至加上杠桿效應,以戰略目標,比如3年目標為終點目標,自然年度以目標超額激勵為基準,比如第二年和前一年目標疊加,如果達到路徑目標,再疊加一個激勵包,不斷刺激業務快速發展,有條件的應該加上跟投激勵。
4.轉型期的企業相對是復雜的,因為戰略目標有多元性要求,既需要老業務保持一定的體量保證企業當下生存,更需要新業務來拓展企業的生存空間,所以激勵上需要多元性的激勵。對于傳統業務采取三級目標的超額激勵,盡可能釋放傳統業務的潛力,對于轉型業務,可以采取里程碑式的激勵,轉型方向尚不清晰時,采取專項激勵;轉型目標相對清晰且不能單獨存在時,對于轉型業務部分設立里程碑目標,對這部分疊加里程碑激勵;當轉型業務逐漸清晰且達到可以剝離狀態時,可以參照快速成長企業的激勵模式。
二
直指行業本質
好的激勵模式應該符合行業階段本質。我們很多時候求新、求時髦,往往從激勵機制本身去考慮,事實上時髦確實有助于人性和管理中一部分訴求,但真正發揮核心作用的還是激勵順應了行業的發展,從而讓人才能力的釋放和行業的規律合二為一。
1. 碧桂園的利器
【碧桂園】
從“谷底”到“登頂”,碧桂園用了十年時間。為了加速業績增長,碧桂園分別在2012年、2014年推出成就共享與同心共享兩項激勵制度。碧桂園的創始人楊國強把“成就共享”視作自己的“獨創”,并稱這是超越對手的有力武器。
成就共享:當公司每個項目實現凈利潤之后,扣除占用股東資金利息,拿出其中20%分享給經營管理團隊。獲得成就共享獎勵必須同時滿足兩大前提:一年內實現集體自有資金投入全部回籠,且項目累計回籠資金大于“自有資金投入”與“年化自有資金收益”之和。而一旦在考核期內出現虧損,虧損額的20%由區域總裁及項目總經理承擔,其中區域總裁占70%,項目總經理占30%。若一年內現金流不能回正,則該考核單元將會失去繼續參加成就共享計劃的資格。這就要求各區域在拿地時,只獲取預期便可獲得成就共享計劃超額收益的地塊,且能實現快速開工、快速銷售、快速回籠資金。
當“成就共享”的弊端逐步顯現后,碧桂園又推出了更新后的“同心共享”,"同心共享”采用項目跟投的合伙人模式,管理層強制投資,碧桂園的普通員工也能參與跟投。如區域獲取新項目后,區域會針對新項目情況,在項目內進行路演,向員工募集資金。當“項目去化率達到80%+經營性凈現金流為正+預估經營性現金流持續為正”即可進行首次預分紅。一旦員工離職,若“項目”公司預測有盈利,則可退還“本金+8%年化收益率”的收益。2016年起,在房地產市場持續上揚與雙享機制(成就共享和同心共享)共同作用下,碧桂園合約銷售從1401億元(2015年)躍升至3088億元(2016年),同比增長120%。2017年,碧桂園共實現合約銷售約5508億元,同比增長78.34%。在助推業績快速增長的同時,“同心共享”也讓碧桂園的年化自有資金收益率從30%(實施之前)升至78%左右(實施之后),開盤時間從6.7個月縮短至6.2個月?,F金流回正周期從10-12個月縮短至8.4個月。
碧桂園的成功之處在于抓住了中國地產行業發展的特點,對于規模地產企業,最主要的成本就是資金占用,不僅影響當下項目盈利,更影響未來拿地。而項目周轉的加快就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核心利器。所以碧桂園的激勵就是捆綁員工為加速周轉努力,從早期的核心骨干到后邊更大范圍的項目跟投,讓周轉加速的領域不斷擴展。所以取得了預期的結果,當然捆綁使得速度有點失控,以至于項目質量都受到影響,那需要的是工程和質量管理的鍋。
2. 海底撈的“裂變”
【海底撈】
海底撈是中國,甚至全球增長速度最快的中式餐飲品牌。2018年收入為169.69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59.5%;擁有人應占凈利潤為16.46億元,同比增長60.2%。每股基本盈利為330元。翻臺率是海底撈一項值得炫耀的指標,根據公開資料,除去新開餐廳,海底撈的平均翻臺率已經基本穩定在了5.0次每天。2018年海底撈新開門店200家,全球餐飲門店數由2017年末的273家增至2018年末的466家,凈增加193家門店。
原先老店長的獎金,要根據自己店內培養出的新店長成果來計。并且,如果老店長培養的新店長,去新店任職,那么老店長還可以從新店獲取部分收益分成。具體的方案是自己所管理餐廳利潤的0.4% ,徒弟管理餐廳利潤的3.1%, 徒孫管理餐廳利潤的1.5%。
看起來就是個簡單的火鍋業務,真正做大的企業名牌并不多,因為當它需要做大的時候,這是個復雜的復合體,它是服務業、零售業、制造業、物流業的組合,因此這個行業有個關鍵是——規模,規模的關鍵離不開一個人群:店長。海底撈的設計對老店長來說,帶來的收益更高,會不斷的培養新徒弟,培養的越多,徒弟到了新店表現越好,甚至徒弟還培訓出了徒孫,那么,老店長的收益就越多。并且,越到最后,賺錢越容易。因此,老店長會拼盡全力幫公司培訓新店長。從管理上來說,這種激勵機制最終促成的是員工自發的擴張意愿,而且想慢下來都不行。
3. 華為的時間單位計劃
【華為】
在過去虛擬受限股的基礎上,華為2013年適時推出TUP計劃。先是應用于外籍員工,2014年開始開始推向國內員工。這是一種虛擬受讓的現金獎勵型遞延分配計劃。每一名新入職員工在當年都享有5000股的虛擬股權,從第二年開始可以獲得1/3分紅權,第三年獲得2/3分紅權,第四年獲得全額分紅權,第五年在全額獲取分紅權的同時,還進行股本增值結算,同時對這5000股權益進行清零。這種激勵計劃與股權激勵最大的不同是,它不建立在歷史貢獻的基礎上,且以現金遞延方式發放,滿足了年輕人的扎根需求;其次,它具有股權特性,分紅權和股本增值都與組織績效相關,這就把新員工個人貢獻與組織貢獻整合一體,激活他們的歸屬感和整體意識;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五年后TUP計劃取消,前30%的優秀者將獲得其他更有效的激勵方式(如虛擬股權),這不僅幫助新員工順利磨合,也有利于他們放大格局。
華為的激勵在不斷調整,從早期的員工持股計劃到虛擬受限股到現在的虛擬受限股+TPU,這種調整始終圍繞幾個要素。作為高科技組織的華為,沒有上市但是激勵的力度一直比較大,并不借助于資本市場,而是主要來源于高科技技術的紅利,所以華為堅定不移地走技術路線,作為典型的知識型組織,所以不管怎么調,激勵的范圍包含大多數員工,而不像很多企業只涵蓋少量核心員工;作為高科技公司的華為不斷強化技術的持續迭代升級,因此激勵的方式上強調的是中長期和可持續,通過激發人才的創造性,不斷實現技術升級,在技術升級中獲取超越同行的收益,從而實現分享;新的TPU計劃中五年一清零,也是在強化不斷地創新,原來模式中老員工由于歷史積累的股權多而躺賺,從而怠工,清零的方式則在盡可能消減這種不利影響,始終堅持以奮斗者為本,不斷通過調整股票的分配方式來維系整個組織的創造力和活力。
?1998-2021 版權所有 北京佐佑管理顧問有限公司 京ICP備05040821號-3 E-mail: shichangbu@zuoyou.com 網站建設: 中企動力 北京
?1998-2021 版權所有 北京佐佑管理顧問有限公司
京ICP備05040821號-3 網站建設: 中企動力 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