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報告&出版物
風口過后,“掉隊”的溫氏會何去何從?
- 分類:全部研究
- 發布時間:2021-07-06
【概要描述】?2018年8月,在國外肆虐了幾十年的非洲豬瘟突襲了中國多個地區,突如其來的災難對我國養豬行業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但往往挑戰與機遇并存。
風口過后,“掉隊”的溫氏會何去何從?
【概要描述】?2018年8月,在國外肆虐了幾十年的非洲豬瘟突襲了中國多個地區,突如其來的災難對我國養豬行業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但往往挑戰與機遇并存。
- 分類:全部研究
- 發布時間:2021-07-06
?
2018年8月,在國外肆虐了幾十年的非洲豬瘟突襲了中國多個地區,突如其來的災難對我國養豬行業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但往往挑戰與機遇并存。
一方面,豬肉利潤一路高歌,讓傳統豬企得以大規模擴張,在行業中站穩腳跟;另一方面,大好的市場前景也吸引了眾多外行企業跨界入局,其中不乏恒大、網易這些龍頭企業,想要在這場盛宴中分一杯羹。
在剛剛過去的最強豬周期中,各大豬企都收獲得盆滿缽滿,但是昔日生豬出欄和市值都排名第一的溫氏卻在2020年全年凈利潤同比下降了47%,這足以讓溫氏的投資者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2020年度業績說明會上溫氏更是被投資者直接批評“大而不強”,面對最強豬周期慢半拍,遠不及同行。
另外,2021年 6月下旬,溫氏在回應投資者的公告里稱,根據前期規劃,公司今年肉豬出欄量目標約1200萬頭,上半年和下半年出欄比例約1:2,明年約2000萬頭。較2021年預計出欄生豬3600萬頭至4500萬頭的牧原相差甚遠。那么溫氏究竟是為什么“掉隊”了呢?
自2016年起,溫氏經歷了多次組織架構的變革,或許我們能夠從那里找到一些線索。
01
成立三大事業部,劃分專業賽道
提高組織承載力
2016年以前,溫氏的管理體系為四級:
-
第一級:集團總部
-
第二級:職能部門、28家管理型單位(包括江蘇養禽分公司、西南養禽分公司、開陽養豬分公司、東北養豬分公司、南牧設備公司等)
-
第三級:一體化分公司(經營實體,與合作家庭農場直接聯接)
-
第四級:養殖場、飼料場等

圖1 溫氏組織架構圖(2016年前)
2016年4月溫氏宣布設立養禽事業部、養豬事業部和大華農事業部,管理體系由原來的四級升級為五級:
-
第一級:集團總部
-
第二級:增設養禽、養豬、大華農事業部(分別統管各個業務,落實總部的戰略規劃,指揮、協調各業務的專業化生產與經營)
-
第三級:區域管理公司(專注管理一個省或者區域的業務)
-
第四級:一體化公司(直接對接合作家庭農場)
-
第五級:3-4個種豬場,配套飼料廠等

圖2 溫氏組織架構圖(2016年)
溫氏此次組織架構變革是業務發展的需要。2016年前后,溫氏的養禽、養豬兩大業務處于快速擴張階段。
據年報披露,在養豬方面,2016年,公司銷售商品肉豬1712萬頭,同比增長11.57%,收入362.36億元,同比增長37.74%,商品肉豬銷售收入占營業收入61.05%,商品肉豬銷售毛利占總毛利的85.14%。同年,溫氏簽訂的養豬業務投資協議規模達2000萬頭,新批準開工建設的豬場47個,實現竣工豬場35個,竣工豬場設計產能380萬頭;在養禽方面,2016年,公司銷售商品肉雞8.19億只,同比增長10.08%,收入177.72億元,同比增長3.18%,同年,溫氏還積極開發新的養雞發展區域,在山東、河南及四川南部等地區布局一體化養雞項目。
如果溫氏依舊保持原有的四級管理體系,那么高速發展的業務規模將進一步加大集團總部的負荷,各部門之間越來越大的溝通壁壘會大幅降低管理效率,提升管理成本,這對于業務高速擴張的溫氏來說無疑是一大阻礙。
另外,2015年大華農的加入,也是推動溫氏此次組織架構變革的重要因素之一。
2015年底,本不具備上市資格的溫氏收購了同樣由溫氏家族控股的大華農,實現了借殼上市。大華農的主要產品為獸用生物制品、獸用藥物制劑和飼料添加劑等,與溫氏的主營業務存在相互依存的關系,此次收購也解決了隨溫氏業務規模擴張而愈發突出的關聯交易問題。
收購了大華農的溫氏初步形成了飼料、獸藥、雞苗、豬苗、采購的生態圈產業鏈閉環,新增的業務進一步加重了集團總部的負重,使得成立事業部成為必然。
成立了事業部的溫氏更像一列高速運行的動車??偛渴莿榆囶^,掌控前進的方向,每個事業部是一個動車組,在車頭的帶領下,有條不紊地高速前進。
2018年9月,溫氏宣布增設運營部,運營部的主要職責為:組織制定集團年度經營計劃和目標;監督集團重大決策的執行情況;協調集團內部跨單位的協作協同;牽頭組織集團對外重大業務合作等。促進各業務單元在專業化獨立的情況下,保持協同合作。
02
成立財務公司與投資管理事業部
實施“資本驅動”發展戰略
2018年溫氏正式提出實施“資本驅動”發展戰略,強調“以資本助力集團打造產業鏈生態圈,實現集團產業的持續增長和高質量發展”。因此,2018年至2019年期間,溫氏在組織架構上的調整主要體現在對資本的考慮上。
2019年1月,成立財務公司。2019年8月,溫氏發文增設投資管理事業部。

圖2 溫氏組織架構圖(2019年)
溫氏財務公司主要發揮三方面作用:首先是內部結算,統籌資金管理,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其次是業務拓展,通過信貸和票據業務,形成新的增長點;最后是解決融資問題,降低融資成本,推動溫氏早日實現 “千億企業”的戰略目標。
因為溫氏養禽、養豬業務采用的是“公司+農戶(家庭農場)”的模式,因此除了內部資金管理之外,溫氏財務公司還發揮了一個重要的作用:為合作的家庭農場提供更多更好的金融產品。讓更多家庭農場參與進來,在實現共贏的同時,進一步擴大業務規模。
在投資管理方面,溫氏很早就展開了布局。早在2011年溫氏就成立了投資有限公司。2012年,溫氏投資開始將目光投向PE投資,后來逐步將投資范圍擴大到股權投資、期貨投資、金融資產投資、企業并購重組投資、二級市場證券投資等業務。
上市之后的溫氏更加注重與資本市場的連接,隨著三大事業部的迅速擴張,投資公司無論是在底層融資還是在上層資本結構設計方面都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這使得投資公司的地位在一眾分公司中尤為突出。
然而,2018年,“募資難”問題使得整個創投企業陷入窘境,很多上市公司的投資部門都在這個時候被迫撤銷。眾所周知,實體經濟做投資往往出于兩個目的,第一無非是利潤,第二則是輔助實體經濟的擴張,將實體經濟做大。在整個行業陷入困境的時候,溫氏果斷地選擇了后者。
溫氏梅錦方曾表示:投資是長期布局,不可能短期就收攤。真正優秀的投資人,更應該在低谷時布局,在高潮時退場。2018年是投資布局最好的時機。
因此,次年8月,溫氏成立投資管理事業部,成為繼養禽事業部、養豬事業部、大華農事業部后的第四大事業部。
03
增設水禽事業部,實現多賽道齊發展
早在2018年,溫氏就將水禽業務從原肉雞區域管理公司中獨立出來,成立了水禽公司。2020年3月,溫氏再將水禽業務從養禽事業部中拆分出來,成立了水禽事業部。這一舉措也驗證了溫氏多元化布局業務版圖的決心。
溫氏目前主要的水禽品種有白番鴨、黑番鴨、白鴨、鵝等。數據顯示,2020年溫氏銷售肉鴨5692萬只。根據規劃,溫氏肉鴨量將以每年30%的速度穩步增長,在未來三年肉鴨年上市量突破億羽。除了養殖規模上的優勢外,溫氏獨特的種番鴨籠養技術也大大降低了番鴨育種的成本,使得溫氏番鴨養殖在同行競爭中具備了絕對的優勢。
溫氏水禽業務依舊延續了“公司+農戶(家庭農場)”的模式,并且在養殖基礎上,還完善了良種繁育、飼料生產供應、動物保健品生產、屠宰分割與食品羽絨加工等配套業務,實現了全產業鏈的發展。
溫氏選擇在這個時間節點布局水禽業務,可能的原因有三個:
首先,自2019年起,非洲豬瘟導致豬肉價格一路飆升,不少消費者迫于豬肉價格壓力選擇購買其他肉品。2020年一場新冠疫情使得國家對于野味的管控更加嚴格,兩大環境背景為肉類蛋白市場的多樣化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
其次,非洲豬瘟伴有常態化的趨勢,在拓寬養豬賽道的同時增設其他賽道有利于分散風險;
最后,中國是世界水禽第一生產大國與消費大國,市場空間廣闊,國內水禽業正處于轉型升級初期,在規模和技術上均占優勢的溫氏,抓住此機遇,未來很有可能成為水禽業務領域的領頭羊。

圖3 溫氏組織架構圖(2020年3月)
04
增設種豬事業部與創新中心
從“資本驅動”轉向“科技創新驅動”
2020年4月,溫氏宣布成立創新中心,同年7月溫氏宣布成立種豬事業部。溫氏這兩次組織架構調整的意圖非常明確:以軟實力為依托,助力集團未來在行業頭部站穩腳跟。
隨著種豬事業部的成立,種豬業務也被賦予了新的使命,不再僅僅是支撐公司養豬業務的發展,而是面向行業,為行業生豬養殖輸入新的基因與品種。

圖4 溫氏組織架構圖(至今)
數據統計,近年來,我國各大豬企對種源的需求成井噴式增長。2020年,我國豬引種量首次超過2萬頭,這一數據預計在2021年繼續攀升。
如果說風來時,各大豬企之間拼的是規模的話,那么風過后,面對可能跌破谷底的豬價,各大豬企拼的就是成本和技術了。國內豬企長期以來依賴進口種源,一方面成本高,另一方面,沒有種源的豬企,就像沒有芯片的華為一樣,永遠受制于人。在種豬養殖頭部暫未出現的今天,優良的種豬基因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未來生豬養殖的格局。
溫氏深知這一點,所以很早就將目光瞄準了種豬業務,2003年成立第一家專業化種豬育種分公司,截至2020年,溫氏在全國布局的種豬分公司已達7家。
無論在種豬養殖體系管理方面還是科技創新方面,溫氏都具備了深厚的基礎。
在體系建設方面,溫氏早已具備了較為完整的種豬育種組織管理體系和技術體系,對公司養豬業務提供了堅實的支撐作用。在科技創新方面,溫氏不僅最早實現了克隆豬的規?;?、工程化生產,還能夠通過自主研發的基因芯片選種育種。2018年溫氏“高效瘦肉型種豬新配套系培育與應用”獲得了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這一成果有望打破我國種豬長期以來依賴進口的窘境。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這句話放在今天任何一個行業都依然適用,除了種豬技術的創新外,禽業技術創新,工程技術、智能裝備創新,信息規劃、IT產品創新等由溫氏創新中心負責,未來智能化將會成為溫氏降本增效的一大重要依托。
“風來了,豬都會飛。但是風停了,最先摔死的也是豬”。即使在各大企業對養豬業務蜂擁而上的今天,溫氏依舊不慌不忙地布局著自己的多元化業務版圖,把雞蛋放在自己想要放的籃子里,把科技和創新牢牢握在自己的手中,即便這意味著較高的成本?;蛟S到這里我們就對前面的問題有了一些自己的理解:相較于風來時的賞賜,溫氏更加關注無風的常態,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其“掉隊”的局面。
但是,這就能解釋溫氏“掉隊”的全部了嗎?其實不然。
2020年是溫氏頗具爭議的一年,各項數據的下滑還是能夠在某種程度上反映溫氏現階段面臨的一些問題。面對投資者提出的質疑,溫氏也給出了自己的解釋:
溫氏成立較早,在養豬方面一直采用“公司+農戶(家庭農場)”的模式,在農戶環節,硬件設施普遍比較落后,硬件改造升級時間過長也加大了溫氏防控非瘟的難度;
在經營策略上,溫氏比同行企業要慢6-8個月的時間,所以產能恢復的時間也有所拖后;
在非瘟爆發期間,溫氏的種豬體系受到影響,種豬數量銳減,溫氏在市場上采購的豬苗價格偏高,從而導致了養豬成本的攤高;
公司一些干部存在工作執行力不到位、被動的情況。
溫氏在行業中有著扎實的基礎,暫時的“掉隊”讓溫氏在前行的同時得以駐足審視現存的問題,未嘗不是一件好事。當今,養豬行業已經進入了寒冬期,如果能利用這一階段重振旗鼓,隨著日后公司產能的恢復,單位成本的進一步降低,溫氏將有很大的希望回歸到其應有的位置上。
?1998-2021 版權所有 北京佐佑管理顧問有限公司 京ICP備05040821號-3 E-mail: shichangbu@zuoyou.com 網站建設: 中企動力 北京
?1998-2021 版權所有 北京佐佑管理顧問有限公司
京ICP備05040821號-3 網站建設: 中企動力 北京